2024-05-25
余与舍字同义。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余字像树木支撑的房屋形。上部为屋顶,下面为梁架和支柱,整个字形像房屋架构侧面图。余的本义是房舍,后来演化为第一人称“我”和富余之“余”,均为房舍的引申义。余姓在四川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姓氏。当一位姓余的朋友操着一口流利的四川话和你摆龙门阵的时候,你可能不会想到,四川本土的余姓市民中,有些带有蒙古族的血统,因一段口口相传的传奇故事而成为四川余姓大家族的一员……四川一些余姓人认为,他们是余姓的一个特殊分支,他们的先祖是成吉思汗的后裔铁木健,因避祸改姓余。元朝从1368年灭亡到今天已有646年,其缔造者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四川一些余姓人认为,他们是余姓的一个特殊分支,他们的先祖是成吉思汗的后裔铁木健,因避祸改姓余。“本是元朝帝王家,红巾赶散入西涯。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边插柳桠。否泰是天皆由命,悲伤思我又思他。十人誓愿归何处,如梦云游浪卷沙。余字并无三两姓,一家分作千......
话说余姓是一个以先人名字中的字命名的姓氏。据说春秋时,秦国有个名臣叫由余,你可别想多了,他不是烤的鱿鱼!“由”是“由上及下”的“由”,“余”是“年年有余”的“余”。由余的祖先原本是晋人,因避乱逃亡于西戎。由余本来在西戎为官,后来奉命出使秦国,他见秦穆公贤德大度,就留在秦国为臣,很得穆公信任。他为穆公谋划征伐西戎,使秦国成为西方的NO.1。后来他的子孙以其名字为姓,有的姓由,有的姓余,同出一宗。还有一个版本,认为余姓是铁木复姓所改,是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后代,出自铁穆氏宰相之家。相传铁穆宰相乃是忠臣,太祖却耳根子软,听信谗言,要捉拿铁穆宰相的九子一婿。九子一婿星夜出城,逃至贵州,见太祖亲自领追兵前来,就躲在凤锦桥下。追兵到来时,有人见桥下水波动荡,提出可疑,太祖未加细查,随口说:“江中有水,水中有鱼,何必大惊小怪,快快继续向前追赶。”铁穆氏十兄弟逃脱后,原想改铁穆氏为金氏,最后决定改为余氏......
洪武四年辛亥科1371年余集,浙江临海人,第三甲。字孟浩,授新郑县丞。【注】本科舉行後,洪武五年明太祖下旨停止科舉,歷十二年,至洪武十七年重新恢復。洪武十八年乙丑科1385年余瑲,福建罗源人,第三甲。金華府通判。余欽,第三甲余文,南京六合县人,据地方志补缺。余子恭,江西金溪县火源人,今属陆坊,据地方志补缺。字晋斋,任建安县知县。永乐年间谪死。【注】本科因榜眼練子寧、探花黃子澄在永樂時被削籍置法,明成祖下令將本科題名碑仆毁,因此,《碑錄》中有很多進士闕名。現在雖經檢查各省通志及其他資料補充了一部份,但仍不能完全。洪武二十七年甲戌科1394年余济:浙江开化人,(据开化网补充)建文二年庚辰科1400年余灝,福建闽县人,第三甲。余存諒,广东高要人,第三甲,永乐三年任广西容县知县。永乐二年甲申科1404年余學夔,江西省泰和县塘洲镇曾家村委珠木村人,第二甲第14名。字一夔,号北轩,官翰林侍讲,非救助方......
余讽,东晋官吏,晋成帝时期谏官。余昭元,余讽之子,字君章,东晋将领。余齐民,南朝宋官吏,以孝闻名。余孝顷,南朝将领。余镐,唐咸通年间进士。余钦,唐代官吏,曾任集贤院学士。余懃,唐朝名臣,字南涧,又称余南涧。曾任工部尚书兼御使大夫,最后勋封上柱国。余中,江苏宜兴人。公元1073年于宋神宗时期高中状元。余靖,北宋名臣,庆历四谏官之一,官至尚书左丞。余深,北宋权臣,一生曾两次封相。余元一,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弟子,为其得意门生。余天锡,南宋大臣,与丞相史弥远有深交,官拜参知政事、观文殿学士。余端礼,浙江人,南宋丞相。余复,南宋文人,是宋光宗赵惇登基后的首位状元,亦是福建首位状元。余玠,字义夫,曾任资政殿学士,兵部尚书兼四川制置使等。钓鱼城防御体系的创建者。南宋抗蒙名将。余阙,元末死节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帅府佥事。余有丁,明万历年间内阁首辅之一。余煌,浙江人。天启五年状元。曾任南明鲁王政权兵部尚书,后投......
2年前的今天,余光中逝世。缅怀!,“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
会长招募!中华余氏家族圈招募会长欢迎报名!,会长职责:1.熟悉并遵守家族圈规则,遵守删帖准则,维护家族圈秩序,保持家族圈和谐...
...
...
...
...
...
...
分布据2004年12月安溪县人口资料统计,安溪余姓共6167人,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序的安溪姓氏中居第30位。其中尚卿乡最多,芦田镇居二,西坪镇居三。谱牒昭穆1.《清溪青阳余氏宗谱》尚卿乡青洋村余氏族谱。始修于明天顺五年(1461年),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雍正五年(1727年)、道光十二年(1832年)、民国7年(1918年)、民国35年(1946年)六次续修。1993年第八次编修,以由余为一世起至一百零九世昭穆为:由来晋邦贤,杰龙绍叔员。经伦委庆克方奉,谋用之权无承强。名儒初出仕西戎,因聘相穆公。佐治才猷能伯国,藩衍奕世永兴隆。有章宽宏戭仲华,徽安叔芳远近景。惟道生滨郎者,觉知责位圣。惠尚进秉成,可甫行肇建,启淑侯公礼义信。忠良侍泽芬,荣华光昌太,富贵绍贤宗。(缺2字)2.《黄武余氏族谱》始修不详,现谱修于1991年。昭穆:子显惟志,奕世淑侯公,诗书......
溯源余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一是由祖先名字中的字演变而来。轩辕黄帝传至周武王,有子叔虞,在周成王时被封于唐(今山西翼城西)。叔虞子燮又移封于晋,为晋侯。燮之裔孙晋献公生子由余,避乱于西戎(西北部的戎族)。后来由余以使臣身份出使秦国,为秦穆公贤德大度所折服,秦穆公也十分赏识由余的才能,想方设法得到他。由余回国对戎王沉湎于酒色进行多次进谏,戎王不听,于是由余投奔秦穆公,得到重用。在由余的辅佐下,秦穆公一举消灭12国,成为西方的盟主。由余成为秦国的功臣,居于秦国都城陕西凤翔。去世后,其子孙部分以余为姓,以纪念祖先并示出自名贤之后。由余的后裔成为余姓的主要来源。二是春秋时齐国有人以余丘为姓,后来简化为余。三是余姓中的一支出自大禹的后代。夏朝时,夏主少康的庶子无余被封为越王,子孙有人以其名字中的余为姓。又一说称余姓出自大禹第三子空(又名罕),被封为余度王,后代以余为姓。此外,也有一些少数民族使用余姓。余......
常言道,“树有根,水有源"。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一姓一宗族,每个姓氏都有自已的家谱族牒,家谱族牒就是姓氏文化的载体。余姓,淳安县的一个大姓。古遂安县余姓之众多,更有"余半县”之誉。淳安余姓,萝蔓世家,名望一族。迄姓至今,文丞武尉,宗贤辈出。悉闻,世上只有皇帝老儿住的“金銮殿”,咱们淳安余姓也修了座。伟哉,壮哉!遂衢古道畏岭,也有遂邑五都余氏捐款修造。那功德碑上,余姓赫赫在列。儒洪村口,有座石拱桥,名曰"麟振桥"。气贯长虹,巍峨屹立。那是位余姓宗贤,为惠乡邻出行之便,凭一已之力,倾其家财所修造。此等上善厚德,至今还在后裔子孙中传唱,颂德流芳。余氏族匾,萝蔓世家由余,是余姓的始祖。但始肇于何时,余姓宗谱上记载并不统一。其一,为传自上古时期的黄帝,黄帝的长子昌意,昌意的四代孙大禹,禹之子启,启的次子仲康,仲康生帝相,帝相长孙吕,吕为夏朝天子,吕之三弟罕,字无余。封为越王,居会稽(公元前182......
...
...
...
宋京村,座落在遂安十都汾口,是个人文底蕴厚重的余姓古村落。宋京,有座"金銮殿",是该村余姓族人的宗祠,也称“大夫家庙”,当地人称之为“金銮殿”。中央电视台的《国宝档案》节目,也播出过。该古建筑群,精雕细琢,气势恢宏。是淳安古建的精品力作,也是余姓留给世人一块历史瑰宝。宋京,原名东谷。历史名人辈出,宋代元佑年间,余鸿翔中进士为朝官。明代,余思宽中进士,余梦魁中省元,余汝楠为千总。该村余姓后裔分支到赤川口村,余亁贞中进士,余亁亨中举人。为了宗族团结,宋京余氏族人在明代嘉靖年间,修建了宗祠"金銮殿”。赤川口村余氏家宋京,余氏家厅“金銮殿”先慈也是余姓,大墅贯庄人氏。贯庄村,也是个余姓为主的村落,小时候,母亲领着我们去外婆家拜年,听亲长们讲,民国以前该村非常富裕。一个只有几十户的小山村,却评了七个半地主。贯庄余姓,诚信而聪明,善于商道。那漫山遍野的竹海,有着取之不尽的财源,该村有很大一部分是纸槽老......
淳安余姓,有着良好的家风,秉承祖训,尊师重教。余氏族人,人文斐然。历史上淳安余姓荣登进士第的有三十三人。儒洪村,一个座落在遂安七都的余姓村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萝蔓余氏移居建村,子孙绵延,传承了千年。遂安五都,六都,七,八都很多余姓村落,都是该村的分支。儒洪村,钟灵毓秀,人文婓然。迄宋至清,有文人学士194人,六部官吏10人,州府官吏12人,县级官吏24人。有进士5名,解元1名,亚元2名,举人2名,贡生22名。正月十五,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元宵节。但儒洪村的元宵节,却在正月十八,当地人称“赶十八"。传说,在明永乐年间,儒洪村的一位村贤叫余炳,在严州任知府。那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辖内百姓苦不堪言。余知府,心急如焚,亲临道场求雨。在烈日下久跪三天,余知府被活活晒死,他的虔诚感动了上天,连降大雨三天。余知府爱民如子的大德,感动了百姓,纷建庙宇以示怀念。正月十八,是余知府的诞辰日,家乡百姓就把......
婺源理坑并没有在景区套票里的景点之中,但是这里却是非常值得一去的,我在清华镇游览完彩虹桥之后,包了一辆车,前往了沱川乡,这里的交通并不是很方便,如果是背包客的话,几个人包车前往是最好的选择了。在沱川乡有天上人家、溪头村、簧村等一些游客稀少但风景秀丽的地方,这其中最知名的也许就要数理坑了。理坑距离婺源县城45公里,位于婺源北部的沱川乡,这里群山环绕,峰恋叠翠,道路也很险峻。车颠簸在群山之中,到了理坑,眼前就豁然开朗了起来。在村中有一湾溪水穿行而过,将村子分成了东西两大区域,如果说理坑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那么也一点都不为过,步行进入景区,可以沿着小溪旁的石板路一直往前走,小溪两旁有很多老房子,理坑村有很多保存完好的官邸民宅,这里最早是由北宋末年浙江桐庐县的余道潜带领家人在这里定居,后来随着余氏家族的不断繁衍扩大生出了很多的支派,余氏家族便沿着沱川河两边居住开来,逐渐的形成了几个村落,被统称为“......
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在为长茅余氏家谱撰写的《跋》中高度评价长茅余氏:“衣冠之荣甲于修水”、“名节之高甲于江西”、“姓氏之繁甲于天下”。长茅余氏从宋代起就是当地旺族,名人辈出,有榜眼1人、探花2人、进士53人、丞相2人、尚书8人。仅宋代就有“一门三太守,四代五尚书”,“兄弟九人同登龙虎榜”,“长茅三神童”等美誉。至今,长茅余氏后代占全国余姓总人口的20%,百余万后裔广布于祖国大江南北,特别是赣闽浙粤几省,余姓多为长茅后裔。“长茅”的传说晚唐哀帝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安徽休宁人余良曾在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做过县令,在中年时因乱世辞官回到休宁。想到自己少年时为官之地修水民风淳朴,少有战乱,且山川秀美,土地肥沃,便带着父母和两个弟弟、五个儿子来到修水黄沙镇瑶村与黄坳乡交界处一个叫安居坳的山上落户。全家迁到安居坳后,家中一直养有一闲人,十余年间从不干活,整天游手好闲。一日,闲人要告辞了......
...
...
...
...